查看原文
其他

规培3年,这个医生的“粉丝”遍布各大医院

李小荣 医学界儿科频道 2021-05-01



“经历人人都有,但是不总结你就没经验。”



因为喜欢提问、问题太多,小新总被认为是“托”。

 

有一次学术会议上,讲课结束后没人提问,主任站起来望了一眼四周,说:“欸,今天小新没来吗?”

 

黄新疆,也就是“小新”,广州市妇女儿童医疗中心(以下简称“广州妇儿中心”)的一名儿科医生、医学界儿科频道资深专栏作者,自2014年开始在频道撰稿,笔名“儿科蜡笔小新”。

 

刚结束3年规培和1年急诊轮训,最近,小新又马不停蹄投入到了专科住院总医师工作中。从管好自己床位到管整个病区患儿情况,还有排班、考勤、病历质控……一周休1天,其余6天都在医院,随叫随到。

 

黄新疆,广州市妇女儿童医疗中心医生

 

1




但即使工作越来越忙,每次的全院病例讨论小新依旧不会落下。

广州妇儿中心每月都会举行一次全院病例讨论,都是儿内科的疑难、经典病例。
 
一般流程是这样的:
  • 先由儿内科的12个科室轮流提供病例,经专科医生讨论后确定;

  • 之后,病例资料会先发到内网,让大家思考;

  • 最后,再定个时间,大家到医院大礼堂讨论。


参加人员包括所有规培医生、轮科医生、进修生和研究生,还有专科医生发言代表,而所有儿内科行政主任、儿科大主任和分管儿内科的副院长等领导也要参加。


其他人员,鼓励踊跃参与。

 

即使不是自己所在科室的病例,只要有时间,小新也都会参加。

 

除了当月主持科室外,参加讨论的医生都不知道病例的最终诊断。

 

会上,大家根据汇报的病例资料发言,每个科室都需要派发言人,其他参会医生也有自由发言的权力,每人发言不超过5分钟。

 

电脑中全是当时病例的图片

 

虽然不是每次参加都有机会发言,但参加前,小新总会认真准备一份发言稿,大概1000-2000字左右,其内容主要是关于病例的思考、疑问、诊治思路等。


通过上述检查,患儿可能是什么病?

患儿病情进一步加重的原因是?

患儿为何出现如此高的血压?

患儿是神经源性高血压吗?

患儿血压是急性升高还是慢性升高呢?

我判断,患儿可能存在肾动脉狭窄,理由如下……

我还判断,患儿可能还存在颅内动脉狭窄可能,理由如下……

……


除了每月病例讨论,还有日常的查房,也是小新特别活跃的地方

 

查房时,你最怕什么?轮科医生一般很怕“随堂考”,主任提问的时候,瑟瑟发抖。

 

可小新却很喜欢查房,以至于到后来,主任都是问了一圈之后才会轮到他,就怕他一咕噜全讲完了。

 


2




但其实,小新并不认为自己是个“学霸医生”。

 

比如当年考研,也是每天在俞敏洪的励志演讲、Beyond的《海阔天空》中自我激励,连临床实习时间也用来复习,紧张备考后,才考上了广州医科大学。

 

毕业后,进入临床碰到的问题和挑战,就更多了。尤其是小新所选择的专业方向——小儿内分泌代谢性疾病,本身就比较难,诊治专业性很强。

 

初入职广州妇儿中心时,主任便表示:“医院病例资源很丰富,14个科室轮转下来,人卫版《儿科学》上有提到的病名(除了特殊的传染病之外)在这里几乎都能看得到。还有许多疾病,儿科书上可能根本没有提到,但在这里也会遇到。”

 

广州市妇女儿童医疗中心儿内科分为14个科室,可以说是儿科分科非常齐全的专科医院了。(注:以3年规培为例,M代表轮转月份,“3M”代表在这个科学习3个月。)

 

这话,还真不夸张!

 

刚到科室小新发现,这里60%的病种,他连病名都不知道!

 

“比如,枫糖尿症、鸟氨酸氨甲酰磷酸转移酶缺乏症、戊二酸血症、多种羧化酶缺乏症、极长链酰基辅酶A脱氢酶缺乏症、多巴反应性肌张力障碍、解酮障碍、巴特综合征和尼曼匹克病……这些病,以前根本没有听过。”

 

而另外的40%,虽然听说过,但也很陌生。

 

怎么办?那就将碰到的问题一个个查找资料、请教前辈、总结归纳起来!

 

正好当时又看到“医学界儿科频道”的征稿,“能把自己的一点点体会分享给别人,也是一种不错的体验。”于是,小新开始在“医学界儿科频道”公众号上撰写、分享自己的“行医笔记”。

 

“我这人有个毛病,就是要把问题搞得很清楚,做起事情来才感觉舒服,不然就会觉得心里堵得慌。”

 

小新曾在“医学界儿科频道”分享过一个“发热3天,呕吐、腹痛2天”就诊的男孩儿,入院后,心脏中心会诊考虑室上速,予胺碘酮复律,随后门诊随访的病例。

 

然而文章发出后,一个读者的留言令他彻夜难眠,赶紧起床查找资料,到处请教专家,帮忙分析患儿心电图。

 

当时读者ameng的留言

 

“说实话,那是我第一次听到‘起源于左后分支的特发性室速’这个病名。

 

与阵发性室上速不同,室速通常意味着严重疾病或心肌病,是儿童晕厥和猝死的直接原因!如果没有搞清楚这个问题,而漏掉室速的患儿,将直接置其于危险的境地之中。”小新谈到。

 

这张心电图,让小新彻夜难眠

 

相关阅读:

《这个9岁患儿,让我有种不祥预感……》

反转!《这个9岁患儿,让我有种不祥预感……》(续)


再后来,临床待的时间长了,小新发现很多疑难病例,辗转很多医院诊治,最终才得以确诊,给家庭和社会带来很大负担。

 

于是开始撰写一系列“探案”的文章,将自己在临床中碰到的、全院病例讨论中分享的经典案例分享出来,“希望医生少踩坑、病患少折腾”!

 

比如:

《这个儿科病例,一辈子只能遇见一次!》

《孩子发热2天,抽搐5次……表象背后隐藏致命危机!》

《4次呕吐入院,从最普通的血气和尿液分析,你发现「真凶」了吗?》


3




“经历人人都有,但是不总结你就没经验。”这句话一直是小新的行医座右铭。于是,经历、总结、分享,不觉间他从研究生写到了规培结束、写到了住院总。

 

读者粉丝也不断扩大,近年来入职广州妇儿中心的年轻医生、规培生、进修生和研究生,有不少都是小新的读者。外院的读者,更是遍布各大医院。

 

小新进行病例分享

 

因为文章专业且严谨,不少读者感慨“看小新的文章,总有一种听从医十几年老医生讲话的感觉。”甚至,常有读者因此误以为小新是资深主任。

 

“其实我只是个喜欢总结问题的小医生。”小新笑道。

 

比如令许多非神经科医生头疼、却又非常重要的“神经系统查体”,涉及的项目非常多,容易遗漏,定位也非常难。

 

刚开始,小新一直记不住。

 

但哪能就这么算了?


他将体查内容编制成类似七言绝句的打油诗(涉及定性、定位,近百项查体内容),用口诀的方法把它背下来。“每当我查体的时候,就默默背一遍,像背古诗一样。”(关于这个内容,小新也写了一篇文章《我看过最好的神经系统查体记忆策略》分享。)

 

后来,有一次带着进修医生查房,小新结合病例进行神经系统查体,最后分析患儿可能的诊断,竟然和来会诊的专家一致。

 

“进修医生非常敬佩,以为我是小儿神经科医生。其实,他不知道我曾经也对神经系统查体非常头疼。”小新笑道。



本文首发:医学界儿科频道

本文作者:李小荣

责任编辑:李小荣


致敬中国医师,和每一个热爱生活的你!


版权申明

 本文原创 欢迎转发朋友圈

- End -


点击“阅读原文”,查看更多资讯~

   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

    文章有问题?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